最近,分红险又上头条,但是负面头条,起源来自于监管的一条产品通报批评:
“新华人寿销售误导问题
新华人寿某长期分红年金保险销售误导问题在某省集中暴露,引发非正常退保和群体性事件风险。经查,该公司销售宣传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夸大产品收益,部分保单存在“十年翻番”的误导宣传;二是隐瞒保险期间,该产品保险期间为保单生效起至投保人80周岁,部分投保人误以为保险期间为10年,84%的保单将于今明两年满10年;三是隐瞒退保有损失,不告知投保人提前退保只能领取保单现金价值,扣除费用之后的现金价值可能低于投保人所缴保费。上述问题严重违反监管规定,监管部门将依法严肃追责。”
分红险究竟怎么了?这次被点名误导冤不冤?今天我想给大家做点关于分红险的小科普。
一、分红险基本科普
话说分红险,应该是我13年前入行当时接触的第一类保险产品。
当时作为一名后线精算工作人员,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某超级大型寿险公司的分红保险业务做整体评估,包括现金流预测、每月分红测算、分红特别储备预测、年度分红建议、长期业务价值评估以及给监管写分红险专题报告等。
所以,我想由我来给大家做一期分红险的产品科普,应该还行,不会误导,哈哈!
分红险,简单来讲,就是保险公司除了给我们保障,还会每年给我们一些分红险业务的盈余带来的分红。保险公司上一年分红险赚得多,分红就多,赚的少,分红就少,甚至可以不分红。
注意:所有分红型保险的保单分红都是不确定的保险利益,无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或者中国台湾的分红型保险,都一样!
目前市场热销的分红险种类有:
你没看错,年金、寿险和两全险,都可以做成带分红的产品!
有人问,分红险究竟是储蓄还是保障?
我就这么简单回答吧:在中国这样一个保险成熟度比较低的市场,保险产品不能兼具储蓄和保障功能,还是挺难卖的,分红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对比那些不能分红的传统型产品,我们交的保费基本主要都用做保障,而分红险还要我们额外交一笔钱给保司做“长期投资”以获取未来分红。
这也是为什么,一般分红险会比同类型不能分红的产品更加贵的原因。
产品贵,保险公司能多收了保费,当然对保司好。但作为消费者,我们买这份保险主要是为了保障,那分红险能否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保障呢?
二、分红险值得买吗?
的确,分红险比不分红的产品贵多了,但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也很会说,保单红利未来会越来越多的,这张保单不仅能做保障还能保值增值,特别是在拿到分红险各种利益演示资料的时候,业务员会告诉你,看看未来的保单分红和累计红利,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的增长,是否会让你很心动!
怎么选?
首先,我们必须再次认清这件事:所有的分红演示都真的演示而已,不代表保险公司未来就一定会按照这个分红水平给我们分红,保险公司可以多分,也可以少分,甚至可以不分红!
作为消费者,我想你要知道的,最核心是这两点:
1、看保障——如果你更看重的是保险的保障功能,想选择一份含死亡和重疾保障的产品,在面对分红和非分红时,哪一种更合适呢?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你们看看哪款产品更合适你?
实例比较:
以下是同一家保险公司开发的两款产品,分别是非分红传统险和分红险,对于同一个被保险人,在保额相同的条件下,需要缴的保费,如下图所示: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分红型每年缴11,430元,非分红型每年缴8490元,缴费20年,两者的保费相差高达58,800元。
如果选择分红型产品,你的分红能否达到甚至高过这58,800元,是完全不确定的,而你完全可以利用这58,800元,去为自己的保险计划增加更多确定的保额。如将这58,800元用于增加非分红的A产品的保额,你将获得403,886元的保额,比原有的30万还多出不止10万。
因此,更看重保障时,在市场上分红险价格明显高出非分红的环境下,分红险高出的保费部分,反而可以拿去增加更多确定的保额,而不是期待不确定的分红,无论从保费,还是保障额度角度,我们都更建议购买传统非分红型的产品。
2、 看收益——如果你更看重的是收益,即它的理财功能,选择买一款分红型年金险或两全险,未来也未必能获得更高的利益。
实例比较:
我们还是以同一家公司的分红型年金险和不分红的传统型年金险做对比。
*保单分红是不确定的保险利益,没有加入对比
在相同保费的情况下(两款产品同样是5年缴,一共缴838,520元的保费,从30周岁开始,每年的生存金领取状况如图所示,综合计算祝寿金和满期金,到80岁时,分红年金比不分红产品的保险利益少了619,881元。
这个接近62万的差距是出于确定保险利益的对比。如果选择分红型产品,未来50年的保单分红能否达到甚至超过62万,这完全取决于未来50年的经济环境和保险公司经营状况,从精算角度是无从预测的。
但,面对确定的62万保险利益和不确定的保单分红,究竟是保守还是激进的选择,你更倾向哪一种?
另外,给大家分享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国内主流分红产品,在过去10年的分红水平(利差因子)一般都能维持在4.5%-5%左右,减去2.5%的评估利率,大概纯利差在2%-2.5%之间(再次声明:这是过去10年已经派发的红利结果,但未来的保单分红是不保证的)
这个分红水平高不高?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称,你们自己衡量吧!
如果你问精算君,我倒是比较建议,消费者可以尝试要把理财和保障分开买,纯买保障,纯做理财。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部分保费预算投入到纯的风险保障型产品中,例如精算君经常推荐的定期寿险(瑞泰瑞和2020)、纯重疾险(达尔文3号或超玛3号MAX)、意外险(众惠大护法)和医疗险(例如好医保或平安E生保)。
投入另外的钱做些低风险纯理财,我们可以买类似增额终身寿险(信泰如意尊或爱心守护神)、还有就是纯储蓄的万能账户(和泰金多多保底3%)。
三、分红险怎么就误导了?
说了这么多消费者能听得懂的分红险的基本原理,我想应该也就科普得差不多了。回到看文章最开头的误导问题,又是怎么回事?
因为监管并未公布实际产品名称,精算君根据同业交流,猜测误导的原因可能如下:
第一,新华保险这款产品是更偏重储蓄的年金险,年金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投入保费比较多,现金价值(储蓄力)通常也比较高,再做成每年派息一次的分红型产品,就可以完美包装成一款“理财型”产品!
第二,既然是按照理财的套路把产品卖给消费者,那一定要加上理财的话术,例如,到多少年收益率多少、多少年总收益能(比总投入保费)翻倍,很多消费者也不去看分红险“未来保单红利是不保证”的这个规定。当实际红利派下来,加上退保金,总收益远不如当初利益演示表里的(可能被销售说成一定能兑现),不投诉才怪!
于是,为了规避这样的销售误导问题,监管也在今年2月出手,对分红险的利益演示做了严格新规,即:
保险公司用于分红保险利益演示的红利不得超过按以下公式计算的上限:
(V0 + P)× 利差水平 × 红利分配比例
其中:
-> V0指本保单年度期初红利计算基础对应的准备金(不包括该时点的生存给付金金额)
-> P指按红利计算基础对应的准备金评估基础计算的本保单年度净保费;红利分配比例统一为70%
参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强化人身保险精算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
大家可能看不到这些规定的含义,实际上监管就是一个意思:无论你未来给消费者分多少红利,现在就用一个最容易标准化、而且比较保守的水平给消费者做演示!别再误导了!
PS:
目前国内多数保险公司都采用“现金红利”方式来分红,现金分红,可以留存累计生息,可以买保额增加保障,也可以直接抵扣保费。而按照分红险的精算规定,按照“现金红利”来分红的,我们以“贡献法”来测算的每张保单应该分到的红利有多少。
1、利差 = (期初准备金 + 评估净保费)*(利差分红因子 - 评估利率)
2、死差 = (保额 - 期初准备金)*(预期赔付率 - 实际赔付率)
3、费差 = (评估预留费用 - 实际支出费用)*(1 + 利差分红因子)
一般全差分红,保单红利 = 利差 + 死差 + 费差
而国内多数公司采用两差分红,保单红利 = 利差 + 死差
目前监管要求的演示分红 = 利差,而且要打一个7折
监管这么做,虽然看着太保守、有点管得太多了,但这么做就是为了管理销售人员的预期,别去误导!当然,也是在同步管理客户的预期,帮助消费者正确认知分红险!
保乎·小结
好了,今天的分红险写到这里,我觉得就应该差不多了。
究竟分红险好不好?
我认为,分红险作为保险产品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并且它在中国保险市场比较混沌的初期,让老百姓开始接受保险,进而获得保障,也是有一定功劳的!
但关于保单分红的特点,很多人并没有看明白,甚至偷换了说法,把不保证的未来分红说成是板上钉钉能实现的事情,变相误导,反倒引起了各种争议。
至于买不买,怎么买?
上面精算君已经明确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保障和理财,分开来做!